興利100/央行打安全牌 金融施展不開
【經濟日報╱記者/藍鈞達】 2011.01.14 04:33 am
民國百年,不只回顧,更要有前瞻下一個百年的氣魄。馬政府已提出「黃金十年」的擘劃,但民間的感受是各部會還是忙於革除舊有弊端,忘了更重要的是應著手興利,唯有興利,才能帶給國家更長治久安的發展。本報特別推出「興利100」系列,反映民間殷切的期待,為政府各部門提供更清楚的指引。
銀行家向來被認為性格保守,中央銀行身為「銀行的銀行」,自然更加保守。尤其央行管控貨幣政策,稍有不慎就釀成難以估計的後遺症,包括匯率、資金運用,甚至是紀念鈔券發行,央行種種作為主要仍是「防弊」大於「興利」。
以過去經驗來看,央行對各項政策制定及市場管控,多半以「安全」為優先考量,雖說央行掌控雙率政策,在某些時候,的確需要小心為上,但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即表示,像央行在匯市作價,讓廠商不需避險,就等於降低市場活絡程度,大小事態度都過於謹慎,反而會影響金融市場自由化。
單就匯率來看,元月7日新台幣升破30元大關,這可是央行總裁彭淮南上任13年來,首次放手讓新台幣升破30元這個被市場視為「彭淮南防線」的價位。在此之前,由於台灣小而開放的市場特性,加上以出口導向產業為主,讓彭總裁在任迄今,新台幣都在30元到35元大格局盤整。招致外界批評央行過度保護出口產業,壓抑全民資產。
一位外銀高層更說,其實台灣的出口產業不需要這樣過度保護,央行這樣做,反倒是讓業者「樂得躺在央行的懷裡被保護。」
而且,央行總說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但在特殊情形下,央行不但會進場調節,甚至還改變遊戲規則,經常是一紙行政命令,就立即讓市場變得死氣沈沈。
例如亞洲金融風暴時關閉國內無本金交割遠匯(NDF)市場,一關就是13年;去年農曆過年前,匯市成交量從過去每15分鐘公布一次,改為一天只揭露午、晚盤兩次,也讓市場認為有過度管制匯市之嫌。
不過,只要減少資訊揭露,央行調控匯市的難度便降低,畢竟「莊家」可以掌握所有資料,其他玩家參與的意願就會降低;說穿了是為了防炒匯,卻也降低了市場的透明度。
至於利率政策,央行長期壓低利率,讓物價吃掉利息,多數人寧可把存款挪出來炒股、炒房,「央行這時又反過來打炒房,為何不想想資金浮濫的局面是誰造成的?」不願具名的金融業人士忿忿不平地說。
台北市集幣協會理事長周建福說,央行發行紀念鈔券已經相當難得,加上建國百年是何等重要的大事,若可趁此機會帶動國內集幣市場發展,對央行也不是壞事。
但央行只敢打安全牌,選擇小幅改款的做法,雖然減少成本,也降低被偽造的機率,卻欠缺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