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主題 : (陸)郵政往事
星火燎原開始了
級別: 支局長
UID: 5919
精華: 0
發帖: 13270
升級點數: 2868 點
金錢: 32923 金幣
在線時間: 2196(時)
注冊時間: 2012-03-05
最後登錄: 2019-08-11
樓主  發表于: 2018-10-12 15:40

(陸)郵政往事

急遞鋪、麻鄉約…四川成都郵政往事好有趣
2018-10-12 05:53

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下詔成立大清郵政官局,大清郵政誕生時刻,中國已經有了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自此,中國進入近代郵政。

從大清郵政初奠基礎,到民國的中華郵政略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人民郵電時期,成都郵政的發展大抵經歷了大清郵政、中華郵政、人民郵電三個歷史時期。

其間,無論是官辦還是民間性質,老百姓的生活就再也離不開郵政了。

大清老郵局1901年建兩度失火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在清光緒27年(1901年)12月24日建成,並一度與郵驛、文報局、民信局幾種通信組織並存。

這一年,北京總稅務司郵政總辦赫德指派漢口郵局的楊開甲、彭輔鈞和宜昌郵局的錢芝祥、楊文榜到四川開辦郵政。其中,楊開甲負責在成都創辦郵局,其餘三人分別前往敘府(宜賓)、嘉定(樂山)和保寧(閬中)。

那時郵局的規定十分嚴格,租房只付租金,不付押金,只准客辭主,不准主辭客,所以連郵局的選址都是大難題。幾經周轉,負責創辦成都郵局的漢口人楊開甲終於在當時的小什字街,也就是現在的暑襪北一街和興隆街口,租得一所房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至今仍在暑襪北一街站腳的郵政大樓。清代成都設立郵局以來,指揮中心便一直在此處,郵政大樓修建之前,最初就是楊開甲租來的房屋。

民國21年(1932年)7月6日和民國22年(1933年)9月20日,這裡相繼發生兩次火災,更為嚴重的第二次火情將毗鄰的郵務長辦公樓、會計處等全部燒光。

鑑於此,成都郵局被批准建新局房,也就是現今能看到的這棟老樓。

成都郵政大樓,由加拿大建築師莫理遜和葉溶清設計和籌畫指揮,酬金高達建築費用總額的15%。

建樓的木料遠道運來,全部選購珍貴高級木材,有楠木、紅松等;所有紅瓦從漢口買進來,奠基基石是龍泉驛堅硬石條,紅瓦與紅瓦之間全部用從郵政總局上海供應處買進的銅絲串聯。

這棟樓辦公房內有壁爐,供冬季取暖,廁所安裝抽水馬桶,還是成都市最早使用鐵窗的建築物之一。時至今日,這裡也沒有進行過大修,依然保留最初結構。 

再回到成都郵局開辦之初,當時這裡叫「大清郵政分局」,錄用人員門檻很高,「須有相當英文程度;略有簿記學經驗;須備有妥實輔保;須有近代思想」。第一年全局僅有員工三人,楊開甲擔任襄助局長的供事。

成都郵政往事 “急遞鋪”與“麻鄉約””
笑話鬧不少 買油的多過寄信的

有些尷尬的是,成都郵局開創之初,大家都不明白郵政業務,誤以為是外國機構,甚至有傳聞是「賣油」的地方,故而到郵局買清油的人不在少數,寄遞信件和包裹的反而不多。

誤以為郵局是賣油鬧的笑話還有很多,在中壩(江油)當地油行甚至以為郵局是壟斷清油生意的機關,於是全行業拒絕向郵局出售清油,以示抵制。 

那時,成都郵局每周只封發重慶郵件兩次,全局僅有百兩現銀,一百塊錢郵票。窗口售賣郵票非常困難,有一天僅售出一分郵票一枚。為了招徠顧客,員工有時還在局門前手持鐵皮話筒,敲鑼打鼓,宣傳業務。

驛站→急遞鋪→民信局郵政史逾2000年
成都的通信活動很早,大約從夏商時代開啟,隨蜀族先民開闢北入關中通中原的道路而始。追本溯源,從郵驛、民信局、文報局直到近代郵政的產生,有2000多年歷史。

秦代,成都建立郵驛制度,有馳道通郵。漢時改郵為「驛」,驛站皆有專官掌其事。三國、兩晉和南北朝間,因為戰事頻繁,全國統一的郵驛不復存在。

隋唐時期設視察制度,再到宋代,創新設立一種晝夜兼程的「急遞鋪」,郵驛的傳信手段似乎已有現代「快遞」的雛形。元代改驛傳為「站赤」。

晚清時,政府的外交事務越來越多,過去的驛站暴露出許多不足和弊端,為此在驛站之外,全新設置了文報局,專門供政府傳遞官方文書,不收民間書信。也正因如此,民間書信不得不另謀出路,成都逐漸興起正式的民間通信組織——民信局。

清代的大清郵政初奠基礎,民國的中華郵政略具規模,新中國成立之後進入人民郵電時期,今天看來,成都郵政的發展大抵上也經歷了大清郵政、中華郵政、人民郵電三個歷史時期。

麻鄉約民信局遺址。
「麻鄉約」信用好 停辦10年業務仍不斷
成都現代郵局的艱難起步,也受阻於人們對之前「麻鄉約」的信任。

「麻鄉約」由原四川綦江縣(現重慶綦江區)人陳洪義創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因他綽號「麻鄉約」,故而得了這個名。

「麻鄉約」外號陳麻鄉,是綦江縣人。少時窮困,20歲當了挑夫,常為夫頭義務挑東西,便作了小夫頭,給大夫頭當「二把夫頭」。相傳明末清初,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有大批農民被迫遷至四川,由於思念家鄉,每年都要推選人員回故鄉探望,往返帶送土特產和信件。時年,明朝永樂年間的麻鄉約(「麻」指湖北麻城;「鄉約」,相當於保長、甲長),講究信義,深受民眾信賴。而陳洪義這「二把夫頭」也愛為人排解糾紛,人們感其熱心為民,如昔日的「麻鄉約」再現。說來事巧,陳洪義本人面生麻子,人們有意稱其為麻鄉約。

「麻鄉約」除了在省內普遍開闢郵路,設立分局外,對通他省如陝西、湖北等地的信件,採取與各省民間信局協定相互交換郵件。因此,凡是通過「麻鄉約」託交上海、天津、漢口、甘肅、陝西、河南等處的信件,「麻鄉約」都能穩妥送到。

「麻鄉約」服務可圈可點。信件的資費標準根據遞送的遠近和傳遞速度快慢而定,比如昆明寄重慶的平信郵資150文,「火燒信」額外再加付2000文。運遞現金的收費標準,大抵以距離、重量和價值計算收費,如光緒初年,成都寄重慶每值千兩收費約12兩。

「麻鄉約」服務好,深得老百姓信任和依賴,它的送信業務在1934年奉命停辦後,直到1945年還有人找上門,交寄信件和包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3417313
星空璀燦,天方無限,皓穹滄海,浩瀚眾生; 幻影掠空,羅襪生塵,水波不揚,海天一線。
  
夢向夫差苑裏遊,宮娥擁入君王起。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實名登錄; QQ,電郵,博客以及電話: (待傳).
級別: 討論區版主

UID: 164
精華: 7
發帖: 78226
升級點數: 33947 點
金錢: 318459 金幣
在線時間: 10569(時)
注冊時間: 2005-07-30
最後登錄: 2025-04-08
1樓  發表于: 2018-10-12 16:29

引用
引用樓主胡冰瑩于2018-10-12 15:40發表的 (陸)郵政往事 :
急遞鋪、麻鄉約…四川成都郵政往事好有趣
2018-10-12 05:53

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下詔成立大清郵政官局,大清郵政誕生時刻,中國已經有了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自此,中國進入近代郵政。

從大清郵政初奠基礎,到民國的中華郵政略具規模,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人民郵電時期,成都郵政的發展大抵經歷了大清郵政、中華郵政、人民郵電三個歷史時期。

其間,無論是官辦還是民間性質,老百姓的生活就再也離不開郵政了。

大清老郵局1901年建兩度失火

成都第一個國家郵局,在清光緒27年(1901年)12月24日建成,並一度與郵驛、文報局、民信局幾種通信組織並存。

這一年,北京總稅務司郵政總辦赫德指派漢口郵局的楊開甲、彭輔鈞和宜昌郵局的錢芝祥、楊文榜到四川開辦郵政。其中,楊開甲負責在成都創辦郵局,其餘三人分別前往敘府(宜賓)、嘉定(樂山)和保寧(閬中)。

那時郵局的規定十分嚴格,租房只付租金,不付押金,只准客辭主,不准主辭客,所以連郵局的選址都是大難題。幾經周轉,負責創辦成都郵局的漢口人楊開甲終於在當時的小什字街,也就是現在的暑襪北一街和興隆街口,租得一所房屋。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至今仍在暑襪北一街站腳的郵政大樓。清代成都設立郵局以來,指揮中心便一直在此處,郵政大樓修建之前,最初就是楊開甲租來的房屋。

民國21年(1932年)7月6日和民國22年(1933年)9月20日,這裡相繼發生兩次火災,更為嚴重的第二次火情將毗鄰的郵務長辦公樓、會計處等全部燒光。

鑑於此,成都郵局被批准建新局房,也就是現今能看到的這棟老樓。

成都郵政大樓,由加拿大建築師莫理遜和葉溶清設計和籌畫指揮,酬金高達建築費用總額的15%。

建樓的木料遠道運來,全部選購珍貴高級木材,有楠木、紅松等;所有紅瓦從漢口買進來,奠基基石是龍泉驛堅硬石條,紅瓦與紅瓦之間全部用從郵政總局上海供應處買進的銅絲串聯。

這棟樓辦公房內有壁爐,供冬季取暖,廁所安裝抽水馬桶,還是成都市最早使用鐵窗的建築物之一。時至今日,這裡也沒有進行過大修,依然保留最初結構。 

再回到成都郵局開辦之初,當時這裡叫「大清郵政分局」,錄用人員門檻很高,「須有相當英文程度;略有簿記學經驗;須備有妥實輔保;須有近代思想」。第一年全局僅有員工三人,楊開甲擔任襄助局長的供事。

成都郵政往事 “急遞鋪”與“麻鄉約””
笑話鬧不少 買油的多過寄信的

有些尷尬的是,成都郵局開創之初,大家都不明白郵政業務,誤以為是外國機構,甚至有傳聞是「賣油」的地方,故而到郵局買清油的人不在少數,寄遞信件和包裹的反而不多。

誤以為郵局是賣油鬧的笑話還有很多,在中壩(江油)當地油行甚至以為郵局是壟斷清油生意的機關,於是全行業拒絕向郵局出售清油,以示抵制。 

那時,成都郵局每周只封發重慶郵件兩次,全局僅有百兩現銀,一百塊錢郵票。窗口售賣郵票非常困難,有一天僅售出一分郵票一枚。為了招徠顧客,員工有時還在局門前手持鐵皮話筒,敲鑼打鼓,宣傳業務。

驛站→急遞鋪→民信局郵政史逾2000年
成都的通信活動很早,大約從夏商時代開啟,隨蜀族先民開闢北入關中通中原的道路而始。追本溯源,從郵驛、民信局、文報局直到近代郵政的產生,有2000多年歷史。

秦代,成都建立郵驛制度,有馳道通郵。漢時改郵為「驛」,驛站皆有專官掌其事。三國、兩晉和南北朝間,因為戰事頻繁,全國統一的郵驛不復存在。

隋唐時期設視察制度,再到宋代,創新設立一種晝夜兼程的「急遞鋪」,郵驛的傳信手段似乎已有現代「快遞」的雛形。元代改驛傳為「站赤」。

晚清時,政府的外交事務越來越多,過去的驛站暴露出許多不足和弊端,為此在驛站之外,全新設置了文報局,專門供政府傳遞官方文書,不收民間書信。也正因如此,民間書信不得不另謀出路,成都逐漸興起正式的民間通信組織——民信局。

清代的大清郵政初奠基礎,民國的中華郵政略具規模,新中國成立之後進入人民郵電時期,今天看來,成都郵政的發展大抵上也經歷了大清郵政、中華郵政、人民郵電三個歷史時期。

麻鄉約民信局遺址。
「麻鄉約」信用好 停辦10年業務仍不斷
成都現代郵局的艱難起步,也受阻於人們對之前「麻鄉約」的信任。

「麻鄉約」由原四川綦江縣(現重慶綦江區)人陳洪義創建於清咸豐二年(1852年),因他綽號「麻鄉約」,故而得了這個名。

「麻鄉約」外號陳麻鄉,是綦江縣人。少時窮困,20歲當了挑夫,常為夫頭義務挑東西,便作了小夫頭,給大夫頭當「二把夫頭」。相傳明末清初,湖北省麻城縣孝感鄉有大批農民被迫遷至四川,由於思念家鄉,每年都要推選人員回故鄉探望,往返帶送土特產和信件。時年,明朝永樂年間的麻鄉約(「麻」指湖北麻城;「鄉約」,相當於保長、甲長),講究信義,深受民眾信賴。而陳洪義這「二把夫頭」也愛為人排解糾紛,人們感其熱心為民,如昔日的「麻鄉約」再現。說來事巧,陳洪義本人面生麻子,人們有意稱其為麻鄉約。

「麻鄉約」除了在省內普遍開闢郵路,設立分局外,對通他省如陝西、湖北等地的信件,採取與各省民間信局協定相互交換郵件。因此,凡是通過「麻鄉約」託交上海、天津、漢口、甘肅、陝西、河南等處的信件,「麻鄉約」都能穩妥送到。

「麻鄉約」服務可圈可點。信件的資費標準根據遞送的遠近和傳遞速度快慢而定,比如昆明寄重慶的平信郵資150文,「火燒信」額外再加付2000文。運遞現金的收費標準,大抵以距離、重量和價值計算收費,如光緒初年,成都寄重慶每值千兩收費約12兩。

「麻鄉約」服務好,深得老百姓信任和依賴,它的送信業務在1934年奉命停辦後,直到1945年還有人找上門,交寄信件和包裹。


.......























從郵票看盡天下糊塗鳥事,
嘻笑怒罵輕鬆玩不必認真.


青菜公公專線
上一主題下一主題
  » 臨局消息及郵幣票卡訊息及新聞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