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火柴公司 火柴大王奪回中國大半市場
日期:2009-08-11 作者: 來源:東方早報
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集中展示了科學在工業生產中的成果。中國、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日本、瑞典、烏克蘭擁有獨立展館,按照各國城市風情建造的大型露天展園大受歡迎,“上海街”成了芝加哥城的街中街。在中國展品中,一盒小小的火柴有著特別的意義。
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劉鴻生聯合多家國內火柴廠組建大中華火柴公司,打敗了瑞典、日本等國的進口火柴。彼時大中華火柴佔據了大半個中國火柴市場,不僅中國人用的基本上是國產火柴,中國火柴也成為南洋各地居民的日用佳品。劉鴻生也當之無愧地獲得“中國火柴大王”的頭銜。
辦火柴廠安置災民
20世紀初,瑞典“鳳凰牌”洋火和日商“猴牌”洋火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在孫中山實業救國的號召下,實業家劉鴻生積極投身於民族工業的振興和發展。
1919年夏天,蘇北發了大水,大批難民湧入上海、蘇州。寧波同鄉會會長、31歲的劉鴻生看著日夜愁苦於街頭的大批難民,很不是滋味。在一位同鄉的提示下,劉鴻生決定辦火柴廠。第一,火柴生產工藝簡單,手工操作量大,可安置大批難民;第二,火柴為家家必需,而價低、量大,上漲些微,人不為意,可大宗些微就成巨大,效益定為可觀;第三,他早有在蘇州辦一家火柴廠的夙願;第四,當時國產火柴多為極不安全的黃磷火柴,生產安全火柴的工廠又規模甚小。
1920年元旦,劉鴻生邀約杜家坤等共7個股東,集資12萬元,在蘇州創辦華商鴻生火柴無限公司。鴻生火柴的第一個商標定名為“定軍山”,後又變其名,但因質量問題,銷路依然不暢。幾乎與鴻生設廠同時,老牌子上海葉氏家族創辦的燮昌火柴,外國如瑞典、日本火柴以品牌、質量錯價壓制,致使鴻生火柴至1924年以前虧損5萬多元。為扭轉頹勢,劉鴻生前往日本考察,熟悉有關火柴生產與銷售的流程,重金聘用了中外專家,購足進口設備,解決了火柴生產的藥頭化學配方問題。
在此基礎上,劉鴻生兼併了燮昌火柴廠,不僅擴大了生產規模,而且吃掉一個雄厚的競爭對手,使鴻生火柴成為蘇州唯一的生產廠家,產品行銷蘇北、蘇南乃至浙江各地。僅一年時間,火柴廠不但彌補了虧損,還盈利10萬餘元。隨著業務擴大,劉鴻生為華商鴻生火柴無限公司增資50萬元,分為5000股,轉成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改變粘膠配方創造了“寶塔”牌火柴產品。至1929年這一產品已晉升為各貿易市場火柴的標準產品,不但供應國內,還成為南洋著名商品。
三大火柴廠對抗洋貨
1928年,為挽回被中國火柴奪佔的市場,世界火柴“寡頭”的瑞典火柴集團開始低價傾銷,日本火柴也緊隨其後。瑞典資本提議收購鴻生等中國民族火柴廠商,但經多次談判,劉鴻生以條件不合為由,拒絕了國際資本收購企圖。後瑞典火柴以成本價一半的價格傾銷,壓迫中方退讓。
1928年,劉鴻生聯合熒昌火柴老闆朱子謙等,成立江蘇省火柴同業聯合會,選舉實業鉅子張謇擔任會長,規定:共同議價,避免自相降價;同時向國民政府聯合上書,要求限制瑞典火柴進口數量;組織抗議、罷工活動,以求得政府減低火柴捐稅。但這並沒有擋住瑞典火柴的野心。 1930年10月5日,《時事新報》披露,瑞典擬用1500萬元貸款,換取中國火柴專利權50年。劉鴻生代表中國火柴聯合會質疑國民政府,最終瑞典方面未能與中國達成協議。
在瑞典公司一再強攻下,中國三大火柴廠家均處於嚴重虧損狀態,熒生、中華、鴻生三大公司開始謀求“抱團取暖”。三大公司於1930年7月達成合股,成立大中華火柴有限公司,樂振葆出任董事長,劉鴻生出任總經理。新公司隨後兼併了九江裕生火柴廠、漢口燮昌火柴廠、蕪湖大昌火柴廠、揚州耀華火柴廠等火柴企業,形成了中國火柴集團,劉鴻生還大幅更新了中國火柴生產的設備與技術,從而具備了與瑞典火柴競爭的實力。
1931年,大中華火柴擊退瑞典火柴,佔據了大半個中國火柴市場,加上其他中小火柴企業的產銷,可以說,不僅中國人基本用的是國產火柴,中國火柴也成為南洋各地居民的日用佳品。劉鴻生也成了“中國火柴大王”。
1933年,中國向芝加哥世博會遞呈的送展品中,大中華火柴公司的火花赫然在列。
“火柴大王”离滬赴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侵占上海後,大中華火柴公司在上海、江蘇和浙江的不少工廠一度停工。日資企業強令劉鴻生與其合作。 1938年6月,不願與日本人合作的劉鴻生乘坐俄羅斯皇后號輪船悄然离滬赴港。第二天,日本人得知劉鴻生出走的消息,惱羞成怒,對劉鴻生的兒子們宣布:奉軍方之命,所有劉氏企業都作為敵產處理,一律由日方接管,除非你們的父親有悔過之心,重返上海與我們合作。
在日軍侵華之初,大中華火柴公司即逐步將下屬杭州光華火柴廠就近內遷到桐廬、富陽、蕭山等地。 1940年2月,日軍進犯蕭山岳駐村。大中華火柴公司在岳駐的火柴廠遭焚毀,損失慘重。
同年年底,劉鴻生將原岳駐臨時工廠遷建並改組為龍遊火柴廠股份有限公司,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繼續生產。當時龍遊火柴廠生產的部分火柴不僅以龍為圖案,且標有“龍遊”地名,並有“請用國貨”和“大中華火柴公司”字樣。這枚火花,巨龍昂首,雲海怒卷,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品格。
抗戰勝利後,1946年11月7日,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龍遊火柴廠關閉。所有機器設備和原料運回大中華火柴公司所屬杭州光華火柴廠。杭州光華火柴廠,後改名為杭州火柴廠。 1999年9月8日,杭州火柴廠改制為杭州光華股份合作公司。經營範圍仍是各類火柴,以及部分火柴設備配件和煙草加工等。
洋行買辦如何轉身為“實業大王”?
劉鴻生是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他祖籍浙江定海,1888年6月14日生於上海,早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肄業,清末在開平礦務局上海辦事處做買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劉鴻生以經營開灤煤炭起家,被稱為“煤炭大王”。此後,劉鴻生將其資本投資火柴、水泥、毛織等。 1920年起陸續創辦上海水泥廠、上海章華毛絨紡織公司、大中華火柴公司等企業,還投資碼頭、搪瓷、航運、金融及保險等業。到1931年投資額已達740餘萬元,劉鴻生被稱為“中國火柴大王”和“毛紡業大王”。
一戰期間,英商無暇東顧,劉鴻生趁機與煤礦簽訂低價合同,自己租數十條船來往上海。秦皇島煤礦交貨每噸6兩銀子,運費3-4兩,到上海成本9-10兩,銷價為14兩左右,每噸賺4-5兩。 3年時間,劉鴻生賺了100多萬兩銀子。
1920年1月,劉鴻生創辦了他的第一個企業——華商蘇州鴻生火柴公司。火柴生產工藝簡單,對機器設備要求不高,手工操作量大,足以安置大批難民。
回憶起辦火柴廠的初衷,他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內出現了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那時候我還很年輕,雖然口袋裡的鈔票很多,但我畢竟是一個中國人,特別是在買辦生涯中,我感覺到外國人瞧不起中國人。”他說,“我覺得中國之所以受氣,是因為沒有工業,沒有科學,因此就想利用口袋裡的鈔票做點事。”
1930年,劉鴻生以86萬兩在上海四川中路建造8層高的辦公大樓,取名“企業大樓”。二、三樓是開灤售品處和他的辦公室;四層是水泥公司、碼頭公司、華東煤公司;五樓是大中華火柴公司;六樓是章華毛紡織公司、劉鴻記賬房以及劉氏其他中小企業;七樓是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和醫務室等;八樓是他自己的公館。
但投資如此分散必定造成資金鍊緊張。劉家大宅建成後,幾乎每天晚上都有宴會,夜夜笙歌。他的兒子劉念智記得很清楚,父親出入前呼後擁,有6個保鏢,表面非常豪華,實際上股票全抵押在各家銀行,父親每天要為籌措開支而煞費苦心,負債累累。
1934年劉鴻記賬房顯示負債總額達到563萬餘元。 1936年,積欠浙江興業銀行的一筆360萬元的借款到期,劉鴻生派劉念智去找同是留英出身的徐新六商量,“個子矮小、和藹可親”的徐新六說,“你父親辦的事業太多了,顧此失彼,長期下去,怎麼得了?”但仍同意借款展期。
劉鴻生身上強烈的創業精神,即便在抗戰時期仍不能止。這個時期他在後方重慶創辦了一些企業:中國毛紡織廠、中國火柴原料廠、西北洗毛廠、貴州水泥廠、蘭州西北毛紡織廠、建成水灰廠等。
幾十年間,劉鴻生從一個洋買辦轉變為上海灘有名的實業大亨、民族資本家,擁有資金折白銀數千萬兩,直接投資或參與投資的企業達70多家,總投資額達500多萬元,頭頂“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毛紡業大王”等多項稱號,名動全國。
[ 此貼被kkapi在2010-03-28 23:27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