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要收集原封包的其中一個原因,主要是為了確保"郵品品相的無瑕".
所以,如果散票的郵品品相無瑕,那跟原封包的差別只有剩下"保存成本'.
這"保存成本"對於有能力購買原封包的郵人而言,其實不覺痛癢,只覺得有點麻煩而已.
換句話說,只要郵品"品相無瑕",散裝跟原封其實幾乎無差異!
小冊也是如此,只要小冊品相無瑕,也能成為很好的收集項目,無須強求原不原封.
應當強求品相是否無瑕,這比較重要!
如果今天原封內的郵品有瑕疵(發黃.角頓不尖.軟折...),那就算原封,也不是理想的收藏品.
如果今天即將購買的原封包狀況不甚理想,建議最好先跟賣家談好,要求賣家當面拆包逐一檢視票品,若確定郵品品相皆無瑕,再花錢購買;否則就不買.
近來不少台灣新郵票品很搶手,供不應求.
但卻發現一個現象:郵品左手進,右手出,賺差價,即使不少自認為死忠郵迷的郵人,行徑亦是如此.
郵市裡本來就需要存在一定比例這種現象,郵市才會活絡,郵品收集才會更加順暢.
死忠郵迷多少也會經歷這種"以郵養郵"的過程,讓自己的藏品更加豐富.
但,又發現另一怪異的現象:要先調查其他郵人想要收集什麼,自己才要收集什麼.
一定要是已被追捧的郵品,才會成為自己喜歡的郵品.
換言之,不是已被追捧的郵品,就屬垃圾郵品,毫無收藏價值,看也不看一眼.
有這種想法的郵人,請勿自認是"死忠"郵迷,個人覺得比較像是"抱持靠郵品賺錢的人士"而已.
會想集郵,是因為你發自內心的喜歡該郵品,不會因為外人的眼光.評價,對於該郵品的喜歡有所影響.
不會因為該郵品不漲而不喜歡它,等到該郵品漲了才喜歡它.
否則,感覺只是比較喜歡"錢",而不是喜歡"集郵",不是喜歡"郵品".
所以真正"死忠"的郵迷,不會嫌棄凍漲的郵品;卻可因為漲價的郵品,而更有收集成就感.
所以,如果你視你購買的"龍虎塔"是廢品,視"通郵"為至寶,那你就不屬於"死忠郵資票迷",
視你購買的"元世祖出獵圖"是廢品,視"聽阮圖"為至寶,那你就不屬於"死忠郵迷",
頂多只能算是"不死忠郵人".
再拉回來說,"以郵養郵"是不錯的集郵發展歷程,代表你的集郵功力已有進步,而不再只是個菜鳥.
但也不要迷失只在金錢追逐的幻想之中,走火入魔.
除非你功力已超強,想朝"業郵"方向發展,那另當別論.
因為靠投資郵品賺錢是一項非常不佳的投資方式,全台灣能因此穩定獲利的,其實也沒幾人.
而且真正能以郵養郵的,通常是心中原本無"賺錢"念頭,純粹就是喜歡集郵,偏偏就能因此獲利養郵.
個人認為"以郵養郵",養的是"郵",而不是養"錢".藉由賺取利潤的過程中,能買到更多喜愛的郵品.
附圖為個人目前所存中國一輪雞小冊.都是距今5~10年內所購得.當時一本購買成本平均約新台幣五百餘元,買了十餘本雖然票皆潔白無黃,後來還是將幾本封皮輕黃點的,又以數百元轉售,只留下品相良好的收藏.買的當時有想要"賺錢"嗎?一點也沒有;但如今賣了就賺錢,也完全不想賣.一如購買當時的初衷--"我只想收藏".當然,同時期我還購買了其他不漲的郵品,即使至今仍舊不漲,我不會視同廢物,只要是量少&品相好,永遠都是我喜歡收集的項目.
還有,買這些雞小冊時,不要認為我很有錢.,距今5~10年,我也是窮學生,每月食.衣.行.育.樂可動用的資金,就是六千元整,無打工等其他額外收入.換言之,一個月三十天,每天包含三餐內可花費的金錢平均就是兩百元(每月31天,連兩百元都不到).所以當時購買的集郵品中國雞&豬&鼠&天鵝小冊十餘本.C86M.奔馬M.一張已賣掉的大眼妹.各式T方連票.台郵.現場券.郵資票...,都是再從這每天兩百元之內,省著用而擠出來購郵的.因為購郵資金極度有限,所以我特別重視與提倡:用最少的錢,買最多的郵品.但我不提倡"炒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