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啦,大家對集郵處的期待總是很高。然而在臺灣,「集郵」從來不是一門學問,也沒有專家學者專精於集郵業務的提升,碩博士論文我記得近30年來只出過1篇關於集郵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光靠集郵處那些同仁,要如何提升集郵業務?集郵處的同仁們,可能是早期郵政特考分發進去的,應考科目和集郵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連最基本的美學都不懂(所以郵票設計品質為人詬病),他們也不懂考究(因此郵票圖案經常張冠李戴),他們更不懂行銷,所以只能靠炒短線。發行新郵的時候,搞那些小把戲,然後三不五時出那些溢價票,甚麼賀歲版、特殊版、隱藏版……,企圖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很高的績效。說實在的,郵局就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搞這些手段,沒有人能夠阻止。
但郵票的價值,在於它的公信力,郵局靠著這種炒短線的行銷手段,實際上就是在消耗他的公信力。尤其那些溢價票,一開始大家為了集全,不惜砸下重金。後來發現,郵局一天到晚都在搞這些同樣的把戲,尤其年輕人,哪來那麼多錢?我不玩總可以了吧!結果集郵的年輕人愈來愈少,集郵處只剩下服務榮民的功能。這也不是壞事,至少幫輔導會分攤一些職能,讓那些榮民老伯伯有地方去。
印郵票這種穩賺不賠的業務,郵局卻能把一盤好棋打成這樣。大家常說,郵局高層不重視集郵業務,其實這是結果,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