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啦,欠資郵票問世,一定有這樣那樣的背景。中華郵政使用欠資郵票的歷史,到現在可能也快100年了。關鍵是100年後的今天,還有沒有同樣的背景,非得使用欠資郵票不可,而不能簡化作業,改以其他方式核收,這才是討論的重點。就以上開連結的案例來說,補收4,375元的郵資,若貼欠資票,請問要貼多少枚?
今天只問一個簡單的問題,大費周章地發行欠資郵票,印製成本竟然和面額相當(若加計管銷成本,甚至超過),究竟區別欠資郵票和一般郵票的實益為何?總是可以說個具體的理由出來吧。若硬是要將郵票的類別複雜化,那大可不計成本地增加發行航空郵票、包裹郵票、印刷品郵票、新聞紙郵票……,反正增加的費用,下令基層員工多賣幾本年度冊,不就補回來了?